王小文:“新中国第一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18 12:17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中秋彩灯制作活动。 一些来自东北以外地区,尤其是南方的游客第一次参观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宁省博物馆”)时可能会感到惊讶。 “我觉得南京、苏州、杭州的博物馆都很好,但在北方我只听说过陕西、河南、北京的博物馆。说到辽宁的省级博物馆,我下意识地以为它们只是关于少数民族及其前政权的博物​​馆。”来自江苏的游客徐先生回忆国庆假期后的旅行经历。子奇说:“看完之后,我觉得辽宁省博物馆的财富可以和国家博物馆媲美。我已经计划了一上午了,但没能全部完成。” d国庆、中秋节期间假期,公众参观了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张书旗画展《雄浑流海》。 8月以来,辽宁世博会主题展的成功举办引起广泛关注。辽宁省展览以“构建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山海交融、共存”为主题,由8个单元组成,展出文物600余件。 辽博会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亮点和特色?辽宁大学的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是什么?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两次走进辽宁省博物馆,采访了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小文。 新中国第一博物馆 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您取得了哪些开创性成就那时的恩特? 王小文: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已经在考虑和规划战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物工程。在时任东北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林先生的领导下,成立了东北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抢救、收集和保护战争期间发现的重要文化财产。 藏品:鸭形玻璃注:本文所有照片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1948年11月沉阳解放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东北博物院。 1949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开始筹建新中国文化博物馆。 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的博物馆。酒店业正在开展许多创新举措。其中包括口译系统文物清洗、古画复制、流动展览、考古发掘、祖国古代艺术专题展览、文物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班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为当今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人们常常把东北三省放在一起引用,认为它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比较相似。与黑龙江、吉尔吉斯斯坦相比,辽博会的展示内容有何特别之处? 王小文:利亚省的土地是连接中原农业文明、欧亚草原游牧文明、东北渔猎文明的基地。原辽宁省的历史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始终保持着与周边地区关系密切。我经历了一场北方多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相遇、融合、共存的史诗般的旅程。 虽然东北三省地理相邻、文化习俗相似,但辽宁本土文化却有其独特的特色。 。例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凸显了辽宁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地位。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慕容鲜卑,包括北方及域外各民族交往、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辽博物馆还收藏了东北乃至全国的古代艺术品,包括宋元时期的书法、绘画、绣毯等。这也是辽博物馆藏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辽宁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品质优良,藏品精良。馆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书法墨迹《东晋无名曹爷挽歌》、“曹操圣人”张旭的《古诗四篇》、宋徽宗传世唯一的草书《千字文》等。王朝姨妈,还有唐周芳的《舞花图》和《踏春图》。唐代张轩的《过》抄袭了宋代,董源的《待过下关》抄袭了五百年中国江南山水画创始人董源。朝代和“醉鹤族”f是宋徽宗的宝贵财富。 馆长来自图书馆。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您曾任辽宁省图书馆馆长,也是首批国家古籍保护重点部门之一。我负责的是你在图书馆的工作和你在博物馆的工作有什么联系吗? 王小文:图书馆和博物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双方都有责任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为人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实施社会教育。就任馆长以来,我积极推动两馆合作,包括加强博物馆展览中古籍文献的展示和利用,共同开发数字藏品和文创产品。 拥有文物:木芯金属青铜马镫 中青报记者通讯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辽宁省博物馆如何盘活文物? 王小文: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文化资产的活化利用。一是抓住“深耕传统文化内涵”和“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两大核心要素,深挖藏品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商品符号元素,为辽宁文创品牌注入文化附加值和设计美感。推出女式发簪花饰系列、手绘丝绣系列、齐白石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等产品,打造了成功的文化产业。 二是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文物数字化转型和网络传播聚焦文物,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三是加强跨境融合。比如,我们与辽宁歌舞团合作精选文物,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出情景剧《辽宁国宝》。通过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文物从商店橱窗“跳”到舞台。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外国游客和辽宁本地游客有不同的做法和体验吗? 王小文:外国游客还关注“古代辽宁”历史综合展、红山文化、辽金文化等专题展览、“大唐归来”、“唐宋八大家”以及最近举办的《嘻嘻中国》。方便。除了参观展览外,辽宁当地游客还将关注并参与辽博会举办的专题活动,重点是与博物馆的互动。 培养年轻观众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归属感” 中国青年通讯社、中国青年通讯社报道 问:您策划以“构建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辽宁省”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王小文:这次展览的策划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基于辽宁省的历史传承和现实需求的主动行动。这是我们探索当地历史资源、践行社区理念的实际成果。 拥有文物:仿古青花松竹梅八角瓶。 辽宁省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中华民族的融合。作为农业、游牧、渔猎文化交汇的地区,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背景。从查海遗址的石龙到红山文化的玉器,再到从北燕到郑大殿、沉阳故宫的鸭形琉璃铭文,这些历史遗存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当我们剖析这些文物中隐藏的故事时,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浓缩在辽宁省的发展历程中,包括史前文明在辽、长江流域的回响,清朝从辽阳到沉阳的战略方针,以及辽宁儿女的斗争过程。每个民族。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危机.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平台来集中展示。 拥有文化财产:玉猪龙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是辽博时代规模最大的专题展览。如此长的篇幅和如此有限的篇幅,如何保证叙述完整、清晰? 王小文先生:要在较长时期内实现“小体量、大容量”的清晰故事,首先要聚焦“社区”,准备好“总结”,以细化方案。各单位、各群体聚焦民族交流、交流、融合的本质,着眼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形成和发展。单一民族的区域发展的细节被方便地简化了。这使得展览的叙事具有时间感和深度,同时又不淡化其中心主题。 二是使用“神器”比如,用北岩冯寿福墓出土的鸭形玻璃铭文诠释民族文化融合和丝绸之路的价值观,而抗战文物与古代救灾物品的结合则展现了各民族正在遭受灾难的情景。用来详细描述战胜困难的过程。对于具有相似属性和支持描述的文物,以“群像”的方式展示或简单地标记它们。 第三,对于一些因体量限制而无法详细展开的内容,如辽东马集市、辽西走廊、共和国工业成就等,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空间折叠”,采用可视化手段、多媒体和数字可视化来弥补文物展示的空间限制。这既保证了现场展览的简洁明了,又满足不同受众的深层认知需求。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如何进一步开展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 王小文:一是加强研究上的“融合”追求。迄今为止,对民族文物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特定民族的“独特符号”,如工艺、图案、技术等。未来,更要注重探索文物背后的“互动”。 “基因”系统地组织了不同族群、不同地区的文物之间的联系。 其次,走有利于“历史”转变的路径。我们避免将民族文化遗产作为孤立的“文化标本”来展示,而是构建一个以“整合叙事”为中心的媒介,通过历史场景的呈现一场比单一展览更具感染力的“文物对话”。 最后,它允许价值观交流中的“现代”联系。对民族文物的研究和利用不能局限于历史解读,而必须与当代社区建设实践相结合。此外,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可以将民族文物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和大学民族理论课,并设计研究活动,让青少年与文物互动、亲手解读,培养社区意识中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归属感”。
服务热线
400-123-4567